close

TPM活動中的【個別改善】是要改善甚麼呢?為什麼稱做【個別改善】?之前在【設備總和效率】中說過,我們要追求設備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要讓設備不會故障。所以【個別改善】要做的首先就是改善故障率到0%,然後再改善其他項目。之所以稱作【個別改善】是因為這個活動的對象是設備的個體,不是全體設備。完整的說個別改善應該是【改善個別設備的故障及其他降低效率的因素】。

設備的效率會降低,當然首推

  1. 【故障】產生的損失,其他還有
  2. 【換批生產】產生的損失:準備、首件檢查、機具對位、配方調製、設備清洗....等等許多浪費生產時間的作業。
  3. 【切削刀具的鈍化】產生的損失:因為切削刀具的鈍化,產生粉屑、毛邊等品質異常,嚴重者甚至讓整條線無法生產。我的前公司在切割工具、手法上的研究與投資讓我了解到,原來切割(削)有這麼大的學問。
  4. 【開機(暖機)作業的等待】產生的損失:尤其是需要加熱的加工,設備暖機時間往往需要2小時以上。半成品要是需要加熱矯正變形量(例如;金屬的精密接合加工),常常因為變形量不同,矯正時間難以標準化,造成許多生產效率的損失。
  5. 【小停機】產生的損失:之前我舉過某國際知名的IC封裝測試廠,因為小停機造成總合效率降低15%的例子,相信還有更多沒有被注意到的小停機造成更多的損失。
  6. 【降速生產】產生的損失:我的前公司在我擔任製造主管期間,生產速度由12m/min提升到18m/min,整廠的生產效率提升了50%以上。後來要繼續往上升速,產生了許多斷紙、刮傷的問題,只好把速度維持在18m/min一陣子。生產速度對於連續性生產的設備,絕對是工廠一決勝負的關鍵因素,所以不可以隨意降低速度生產。不幸的是,我們常常找不到發生品質問題的原因,有時只好降速生產,再從生產中慢慢找問題的原因。

在這裡我無法逐一詳細說明各項損失的改善方法,僅以其中最普遍存在的【故障】與【小停機】兩項來說明【個別改善】的步驟。

解決問題,要是以QCC的QC Story步驟來說,首先是【現況掌握】,然後是【目標設定】【要因分析】【真因驗證】【對策實施】【效果確認】【標準化/矯正】,這當然是可行的步驟。但是針對【設備故障】的改善,因為對象已經很清楚的知道是設備,沒有其他原因,所以我們不必這麼大費周章地來個QC Story。但是;必須要【製造部門】與【設備部門】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改善的步驟如下;

1. 整理過去的故障情形(也就是現況掌握):發生的故障是再發還是突發? 發生的部位、發生的故障模式(設計不良?使用不當?自然模耗?天災(地震)造成?) 我的經驗告訴我,光要做到這點就有些困難,因為很多設備工程師以【黑手】自居,不願意動手整理資料。

2. 故障解析與總點檢:請注意! 這是製造部跟設備部必須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故障甚麼時間點發生的? 發生時,生產甚麼東西? 上次點檢時,有沒有發現到異音、異常轉動等等。然後利用Why Why Analysis的手法追根究底,把故障的根本原因挖掘出來。很多工程師在做Why Why Analysis時,停留在【根據調查發現是xxx壞掉了,更換新品後,觀察24小時沒有再發,判斷原因是xxx損壞造成】。這樣的分析永遠找不到設備故障的根本原因。為什麼? 以後講Why Why Analysis時再告訴大家。

3. 劣化的排除與復原:利用清掃發覺運轉不順暢、不應該有的狀況。製作、學習標準的設備使用方法,想辦法將難以點檢的部位明顯化(例如:加裝反射鏡、sensor等)。

4. 研究該設備的弱點並且加以改善:是設計不良? 材料使用錯誤? 安裝疏失? 使用不當? 保護措施不足?

5. 制訂保全基準書、點檢基準書、清掃基準書:也就是標準化。這點是最最困難的,我碰到的設備工程師好像把作業方法看成自己的寶貝,絕對不輕易向別人透露,告訴別人他怎麼做,會讓他失去競爭力一樣。當主管的,必須強烈要求這點才行。

6. 提高保全的效率:做到目視管理

7. 推展【預知保全】:製造部門利用簡易的診斷設備(例如醫師用的聽筒、溫度計等等)、設備部門利用更精密的診斷設備(例如示波器),早日發覺設備的異常。

我想要是上面7項步驟要是可以落實,設備故障的頻率就會降低。因為篇幅的關係,【小停機】的改善我們下回再講,下回見。

 









    離婚見證人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







    台北結婚證人桃園結婚證人新竹結婚證人台中結婚證人高雄結婚證人嘉義結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